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科右中旗东部,是科尔沁草原、榆杏疏林与珍稀鸟类的生态宝库。作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驿站,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会在此停歇补给,其中鹤鹳等珍禽在此栖息,湿地与草原共同编织着生命的奇迹。
近日,央视新闻特别节目《神奇动物在这里》及CCTV-13新闻直播间《2025候鸟迁徙》栏目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探秘候鸟迁飞通道的“黄金驿站”。镜头与候鸟并肩翱翔,穿透云霭,见证每一次振翅勾勒的青山绿水。
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19,587公顷,是一个以保护科尔沁草原、蒙古黄榆、西伯利亚杏疏林、鹤类等珍禽及其生存的栖息环境湿地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。辖区分布的植被类型有大果榆-西伯利亚杏混交林、西伯利亚杏灌丛等。天然林面积为23891.1公顷,为鸟类、兽类等野生动物、昆虫提供食物和繁衍生息的场所,保护了生物多样性。
卫星追踪 解码东方白鹳迁徙密码
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鹤鹳类珍禽的传统繁殖地。在2023年和2024年的繁殖季,保护区总共迎来了26只东方白鹳雏鸟的破壳而出。工作人员给其中15只佩戴了环志和卫星追踪器,通过卫星追踪器传回的数据,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东方白鹳的南北迁徙路线。
从这些数据中,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东方白鹳一些有趣的“迁徙智慧”。卫星追踪器显示,保护区的东方白鹳雏鸟破壳后50天左右学会飞行,会率先离开亲鸟,也就是它们的父母和繁殖地,扩散到周边包括黑龙江齐齐哈尔、吉林白城等地的水域,停歇1个月左右后再进行南迁,这被称为“探索性扩散”。
保护区的专家介绍说,这样做既是为了在南迁前储备能量的阶段避免繁殖地食物资源紧张,也是在长距离飞行前先“练练手”,进行适应性训练。
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,工作人员给一窝四只东方白鹳都佩戴了卫星追踪器,却发现这四只幼鸟离开繁殖地后去往了不同的扩散地,而后南迁也是跟随不同群体。
专家猜测,兄弟姐妹“分头行动”背后可能蕴藏着东方白鹳种群分散风险,同时避免近亲繁殖,从而提升种群存活率的智慧。保护区除了通过为东方白鹳幼鸟佩戴卫星追踪器破译迁徙密码,现在这里还构建起了“空天地”一体监测网——15套智能监控系统一共可以覆盖1177平方公里,为鸟类监测、栖息地保护管理等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,用科学监测为候鸟编织起一张守护网。
春意渐浓,科尔沁保护区候鸟迁徙逐渐进入高峰期,翩翩起舞的候鸟与保护区的春景相互交织,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,美不胜收。这里湖泊如镜,湿地如画,草原如诗,共同迎接这些“远方来客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