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月二,龙抬头,风调雨顺好兆头!”
每年农历二月初二,
民间都有理发、吃龙食、敬龙祈福的习俗,
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龙,作为二月二的主角,是中华民族的图腾,
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“经典IP”。
从帝王冠冕到文人雅器,
在武汉博物馆“龙系同款周边”中,
一起来看看“龙”的魅力究竟有多绝!
千百年来,
龙纹的地位一直领跑于其他纹饰,
从潜龙勿用、见龙在田,到真龙天子,
它是如何完成一场从神权到皇权的过渡?
这些曾在历史长河中“腾飞”的龙给出了答案。
战国 龙纹玉觽
新石器至战国时期,
人们对龙的神秘形象已经产生崇拜与敬仰,
龙的造型多呈片状,成为礼制规范的视觉符号。
这件 玉觽(xī),
将龙的形态糅合于器型中,
很具巧思。
玉觿柄端雕刻为龙首状;
在龙首不远处和龙身处,各有一圆孔,
可穿系佩戴,十分方便;
尖端与龙尾造型贴合,流畅自然。
整件器物造型简单质朴,
展现出早期龙纹的纯粹与神秘。
唐 龙纹玉佩
自汉代开始,龙纹出现在帝王服饰之中,
当历史迈进盛世大唐,龙也随之显得雍容富贵。
这件 龙纹玉佩运用圆雕、浮雕、
镂雕和浅刻等多种技法,
龙形昂首盘身,腾云展翼,不怒自威,
得以一窥大气磅礴的盛唐时期。
明 金丝翼善冠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
明清时期,是龙纹发展的成熟期,
龙纹也成为最上层统治阶层的专属。
明代洪武二十四年,朝廷下令:
“官吏衣服帐幔,
不许用玄、黄、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,
违者罪及染造之人。”
明十三陵出土的 金丝翼善冠,是皇权代表之一,
全冠由518根直径0.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,
这顶万历皇帝朱翊钧的“高定宝物”,
让我们得以再会那个时代的绝世风华。
清 镶宝石银凤冠
清代龙纹,图案繁缛华丽,
其使用越发等级森严,
对僭越等级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,
但康熙十二年题准
“非奉上赐,不许用五爪龙团补”,
这意味着皇帝的赏赐可超越身份的限制。
这顶 “一品诰命”镶宝石银凤冠,
两侧各一条云纹腾龙,
昂首而上,围合花心宝石,
不难猜出其佩戴者身份地位的贵重。
驼头、蛇身、鹿角、鹰爪……
包容万物、共生共荣,才成就大家熟知的龙形。
可当它长出翅膀、收起爪子,
你还能认出这些古人笔下的龙吗?
元 白玉“苍龙教子”带钩
农历二月初二,正是苍龙的主场,
苍龙星宿从东方地平线苏醒,
角宿(龙角)初现,龙身仍隐于地下,
谓之“龙抬头”。
在匠人的手中,苍龙更多以“奶爸”身份出现。
这件 带钩琵琶形,高浮雕,龙首钩,
可见一小螭龙,爬行其上与龙首相对,
意为 “苍龙教子”,
原来龙也离不开带娃这件事。
明 青花翼龙纹碗
当龙有了翅膀,是变异新品种?
这件青花翼龙纹碗可不是老祖宗的小巧思,
碗中 “翼龙”,是 应龙的别称,
《吴志·吾粲传》曾提到:
“夫应龙以屈伸为神,凤皇以嘉鸣为贵。”
应龙纹以双足与飞翼为特点,
腾云驾雾,不愧是龙族的帅气担当。
明 青玉螭纹水盂
清 螭钮田黄石印
《说文》中记录, “若龙而黄,
北方谓之地蝼,从虫,离声,或无角曰螭。”
雕、绘螭纹多做“蟠(即盘曲之意)”状,
因此又谓其 蟠螭,
相较于传统龙形,显得极具喜感与呆萌,
雕刻于青玉、黄玉,置于书桌之上,
盘绕卷曲,抽象变形,各有其独特神韵。
当古代匠人的黑科技,遇上奋发向上的龙,
从单层到双层,从平面到立体,从演奏到陈设,
原来,古人早就把
“破次元壁”这件事玩明白了。
明 透雕龙纹玉带板
明代 双层透雕法,即“花上压花”技法,
为白玉和龙纹这对“cp”找回新鲜感。
这件 透雕龙纹玉带板,解锁了双层镂雕效果,
下层镌刻云纹,上层饰一条游龙,双目圆睁,
玉带揽腰,乘龙之势,
谁能拒绝这条“龙气十足”的玉带呢?
明万历 霁蓝釉堆塑蟠螭纹蒜头瓶
谁说龙只能乖乖待在瓷器上?
在 霁蓝釉堆塑蟠螭纹蒜头瓶上,
龙直接从平面变立体,
搭配明代的“霁蓝釉限量款”,
釉色如深海般神秘,蟠螭纹灵动飘逸,
领略瓷器身上中国传统色的东方美学。
清乾隆 鎏金碧玉云龙纹诗文磬
“磬者,乐之器也。”
磬自商周以来,是至高无上的礼乐之器,
但 武博这件磬却“不务正业”,不奏乐,只陈设。
以碧玉为材,两面均满刻阴线描金云龙纹,
双龙翻转腾跃,环绕诗文之旁,
磬上部琢以圆孔,用以悬挂展示。
二月二,龙抬头,
春光微漾,万物复苏,
何不来武汉博物馆走走?
在陈列的龙纹文物中,
以乘龙之势迎新而上,
收获春日好兆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